• 志愿军战歌获评一等奖,却不知给谁颁奖,词作者:我都不懂写歌词_陈伯坚_周巍峙_首歌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09    点击次数:163

    当然可以!下面是对您提供文章的逐段改写,保持原意且增加细节描述,同时总字数变化不大:

    ---

    1950年10月,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入朝作战的关键时刻,新华社的一名随军记者陈伯坚,前往炮兵第一师第26团进行采访报道。

    在采访的过程中,陈伯坚偶然注意到,这支团的战士们几乎全部都在轻声哼唱一首简短的小调。出于好奇,陈伯坚对这首小调产生了浓厚兴趣。随后,战士们纷纷拿出了自己油印的小报,其中一份报纸上印着一首歌词,战士们指着那首诗告诉陈伯坚:“我们唱的就是这个。”

    陈伯坚接过报纸,看到上面字迹虽不甚清晰,但内容鲜明有力:“雄赳赳,气昂昂,横渡鸭绿江。保和平,卫祖国,就是保家乡。中华好儿女,齐心团结紧,抗美援朝鲜,打败美国野心狼!”

    看完后,陈伯坚认为这首词真实地反映了志愿军战士们昂扬的精神面貌,遂将其收入采访记录。稍后在转录过程中,他做了些细微调整,将“横渡鸭绿江”改为“跨过鸭绿江”,“中华好儿女”改成了更口语化的“中国好儿女”,让词句更简洁流畅:

    展开剩余89%

    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。保和平,卫祖国,就是保家乡。中国好儿女,齐心团结紧,抗美援朝鲜,打败美国野心狼!”

    不过,由于采访时未能查明词作者身份,陈伯坚在通讯稿中只能这样说明:“这是记者在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中广泛流传的一首诗。”

    1950年11月26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头版刊登了这篇通讯,迅速引发了强烈反响。

    然而,陈伯坚自己并未料到,这篇报道的发表竟几乎酿成了一个长达数年的历史谜团。

    同一天,《人民日报》刊载了这篇通讯后,歌词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。

    当时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周巍峙读到了这首诗,他认为其内容激昂且具有感染力,便萌生了将其谱曲的念头。

    周巍峙本身是专业音乐人才,曾得到周恩来的高度评价,被称为“既懂专业又能做行政领导的复合型人才”。几乎在极短的时间内,他便完成了曲谱创作。

    随后,周巍峙带着草稿找到了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、著名音乐家吕骥。吕骥看后连声称赞,但也提出建议:“歌词中的‘打败美国野心狼’,改成‘打败美帝野心狼’会更响亮。”

    周巍峙接受了这个建议。

    不久,《人民日报》再次刊登了这首新谱曲的歌曲,题为《打败美帝野心狼》,词作者署名为“志愿军战士词”,曲作者署名为周巍峙。

    歌曲一经发表,立即传遍大江南北,迅速为广大民众所熟知。

    尽管如此,周巍峙对这首歌曲的标题并不完全满意。

    后来他偶然在《民主青年》杂志上看到这首歌以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》为题刊载,觉得“战歌”一词既庄重又贴切。

    1951年4月10日,《人民日报》第二次发表了这首歌,曲作者仍是周巍峙,这次歌曲名正式改为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》。

    同时,他对歌词作了细微调整,把“抗美援朝鲜”中的“鲜”字删去,使歌词更简洁:

    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。保和平,卫祖国,就是保家乡。中国好儿女,齐心团结紧,抗美援朝,打败美帝野心狼!”

    经过这些改动,歌词愈发凝练,随着歌曲传唱开来,很快传到了朝鲜战场,极大地激励了志愿军战士们的士气。

    然而,在这段轰动全国的音乐作品背后,却有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:这首歌的词到底是谁写的?

    这个疑问悬而未决,直到三年之后才开始有了答案。

    1954年4月1日(另有资料显示为1953年),《人民日报》再次刊载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》。

    同年,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和中国文联举办了“三年来全国群众歌曲评奖”,这首歌获得一等奖,并列为九首一等奖作品中的第一名。

    为表彰词作者,工作人员展开了走访调查。

    第一个被找到的是陈伯坚。

    起初,人们误以为通讯稿作者就是歌词作者,但陈伯坚否认了这一点,他表示:“这首诗不是我写的,是来自某炮兵部队的连指导员。”

    遗憾的是,当时陈伯坚并未记下词作者的名字。

    于是,调查组根据陈伯坚的线索,马不停蹄地赶往炮一师26团,经过一番努力,终于确认词作者是志愿军炮兵第一师第26团五连的政治指导员麻扶摇。

    有趣的是,麻扶摇本人并非专业音乐人,甚至坦言:“我根本不懂写歌词。”

    1950年6月25日,朝鲜战争爆发。为保卫东北边境,在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,组建了东北边防军。麻扶摇所在的炮兵第一师划归该军。

    到了10月1日,美军在仁川登陆后迅速突破三八线,直逼中朝边境。毛主席发出指示,东北边防军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,随时准备入朝作战。

    在入朝部队中,开展了广泛的政治动员。麻扶摇回忆说,当时炮一师官兵们激情高涨,纷纷写请战书要求参战。

    作为五连政治指导员,他收到了战士们写的请战信,深受鼓舞。入朝前夜,他伏案创作了一首出征诗,并于翌日在团的誓师大会上朗诵。

    这首诗,正是陈伯坚后来采访时听到、记载下来的那首歌的原型。

    因为贴切反映了士兵们的心声,大会结束不久,团政治处编印的《群力报》及师政治部办的《骨干报》均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诗。

    当时,五连文化教员还为这首诗谱了一曲。

    炮一师入朝时,战士们唱的正是这首歌。

    随着周巍峙谱曲的《志愿军战歌》传唱开来,麻扶摇听了觉得歌词大致相同,仅个别字句有异。

    但淳朴的麻扶摇并未明确认这就是他写的歌词。后来有人问他:“这不是你写的词吗?”

    他只是平静地回应:“不知道是不是我写的。但‘跨过’这两个字肯定不是我写的。”

    麻扶摇并未预料到这首歌在国内引起的轰动,他是在1953年回国后才知晓此事。

    他始终认为,这首歌不仅属于他个人,而是全体志愿军战士共同的心声。

    战争胜利后,麻扶摇回到家乡。

    那时,《志愿军战歌》已唱遍大江南北,但他从未公开承认自己是词作者。

    晚年接受采访时,麻扶摇强调,不应把这首词仅归功于他个人,而应看作是志愿军全体战士的共同创作。

    他坦言:“当时我根本不会写歌词,也不是为唱歌专门创作。后来有人说我成了歌词作家,我都摇头否认。我只是人民军队里一名普通的政治工作者。”

    值得一提的是,1954年《志愿军战歌》获奖后,尽管麻扶摇一再谦逊拒绝,但各类报刊署名时还是把词作者定为麻扶摇。

    词作者麻扶摇和曲作者周巍峙从未见过面,仅因这段创作经历才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
    直到1990年,年逾六旬的麻扶摇才首次拜访周巍峙。

    麻扶摇后来谈起此事感慨道:“我们以前虽未谋面,但一见如故,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样。”

    不过,麻扶摇的生活轨迹并未因这首歌改变。

    回国后,他调至炮兵司令部办公室工作,见证了第二炮兵部队的建设发展,始终未走上艺术创作道路,这一生只有这首歌词流传下来。

    故事至此,实际上还未完结。

    作为最初发现这首词的记者陈伯坚,当组织查找作者时,他没有隐瞒真相,而是如实告诉工作人员词来自基层连队人员,为找到麻扶摇铺平了道路。

    陈伯坚的正直与高风亮节令人敬佩。

    陈伯坚夫妇都是老革命家,后来始终将发现这首词视作家族荣耀。

    2024年3月24日,陈伯坚夫妇的子女将父母收藏的26件珍贵文物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,其中包括1950年11月26日刊登陈伯坚通讯稿及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》歌词的《人民日报》原件。

    纪念馆中还陈列着周巍峙为这首歌谱曲的手稿,成为珍贵展品。

    值得注意的是,麻扶摇本人的手稿未被保存下来。

    现今流传的麻扶摇亲笔书写的《志愿军战歌》手稿,均为后期应邀书写的两份:一份是2011年7月为黑龙江省《绥化日报》记者所写;另一份是2007年1月17日赠

    发布于:天津市